一、受理范圍
受理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全體黨員、干部、職工違規違紀違法的舉報。
二、注意事項
1、舉報人應對所舉報問題的真實性負責。對誣告陷害者,依規依紀依法予以查處。
2、舉報一事一投,內容需事實清楚、證據確鑿。
3、提倡實名舉報,特別鼓勵真實姓名和準確聯系方式的實名舉報。對認定為實名舉報的,優先處理問題。
三、受理方式
...
華南所(應急所)3項作品入選2024年度
生態環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和優秀科普作品
一、科普化案例
案例名稱:海洋生物多樣性沉浸式體驗地: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“雙向奔赴”的新平臺
完成單位: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
案例簡介:基于南海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成果,華南所于2022年12月建成部系統首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“雙向奔赴”的綜合性科研創新平臺(珊瑚礁平臺)。平臺以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下“珊瑚-珊瑚礁-珊瑚礁生態系統-海洋生物多樣性”為主線,將科學研究與科技成果普及深度融合,通過典型“海洋生態系統-特色海洋生物-海洋科普墻”等科技基礎設施為社會公眾提供身臨其境“探秘海底奧秘”的沉浸式體驗平臺。同時,建立了大學生/研究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實習基地,中小學生海洋生態保護學習基地等,將科普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,高質量傳播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知識
珊瑚礁平臺全覽
珊瑚礁生態系統
案例名稱:保護城市“鄰里”生物,呵護人與自然美好家園
完成單位:生態環境部城市生態環境模擬與保護重點實驗室、廣州市生態環境局
案例簡介:華南所依托生態環境部城市生態環境模擬與保護重點實驗室,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觀測研究站網,共建第一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——廣東廣州城市站。與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聯動,推進多平臺科技資源的科普化,圍繞“城市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”概念創新性地構建形成了“1+2+3+N”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成果科普化機制。開展建設科普宣教點、打造科普課程內容、推出科普宣教產品、支撐政府部門開展科普宣教工作,以多渠道系統、全面、生動地向大眾展示城市“鄰里”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多彩、面臨的威脅、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意義,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和參與意愿,讓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,為“美麗山水花城”建設進行生態賦能。
二、優秀科普作品(視頻類)
作品名稱:“小”站點有“大”作為
主創單位: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、深圳新聞網
作品簡介:視頻拍攝地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觀測研究站的主站——深圳站,這里是華南所首批批準建設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。視頻以“小”站點有“大”作為為主題,借用公眾的視角,以活潑有趣的形式體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觀測研究站(深圳)僅不到300平方米站房面積的“小”站點內,科研工作者們在建站兩年時間里開展浮游生物、植物與昆蟲調查觀測,并采集碳通量、風力、噪聲、溫濕度等50余指標,有效數據共計超過200萬個,為國家及地方政府的生態環境監測提供了積極有效的支撐的“大”作為。
在線觀看地址:
https://www.sznews.com/news/content/mb/2023-08/18/content_30412234.htm
版權所有: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
技術支持: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信息中心
通訊地址:廣州市黃埔區瑞和路18號/廣州市天河區員村西街七號大院
郵 編:510535/510655
電 話:020-29119821
微信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