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受理范圍
受理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全體黨員、干部、職工違規違紀違法的舉報。
二、注意事項
1、舉報人應對所舉報問題的真實性負責。對誣告陷害者,依規依紀依法予以查處。
2、舉報一事一投,內容需事實清楚、證據確鑿。
3、提倡實名舉報,特別鼓勵真實姓名和準確聯系方式的實名舉報。對認定為實名舉報的,優先處理問題。
三、受理方式
...
“無廢城市”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細胞工程,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而“無廢細胞”作為落實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理念、體現試點成效的重要載體,旨在將“無廢”理念滲透至社會生產生活的微觀單元,通過精細化管理與技術革新,推動各類細胞單元實現廢棄物源頭減量、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。
2023年12月27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布《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》,到2027年,全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比例達到60%;到2035年,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實現全覆蓋。
在“無廢細胞”建設方面,浙江省2022年印發《浙江省“無廢城市細胞”建設評估細則(2022年版)》,開展22類“無廢城市細胞”建設;重慶市、四川省2023年聯合印發了“無廢城市細胞”建設管理規范、標準、指南,共15大類18小類細胞建設;廣東省、河北省、山東省、江蘇省、上海市等陸續開展各類細胞建設工作。截至目前,全國共建設“無廢園區”“無廢學校”等工業、生活、農業、建筑等領域“無廢細胞”2萬余個,為構建“無廢城市”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以“兩結合三協同四共贏”模式推動工業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建設
工業領域“無廢細胞”主要包括“無廢工廠”“無廢集團”“無廢產業鏈”等不同類型、不同尺度的生產單元。通過識別典型行業企業、園區、集團、產業鏈等不同尺度下物質能量耦合代謝規律,制定建設標準、研發技術裝備等措施,推動綠色生產方式的轉變,完善環境管理制度,綜合提升環境管理水平,點鏈結合共推“無廢”工業體系建設。在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“標準技術兩結合”+“減排減污減碳三協同”+“政產學研四共贏”的工業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建設模式。
標準技術兩結合。結合行業產污特征及各地產業結構,規范提升“無廢細胞”建設;引導企業積極引入在線回收、循環利用等項目,開展廢物資源化新技術探索,推進工業固體廢物“就地就近利用處置”,為標準制定提供支撐。
減廢減排減碳三協同。以清潔生產審核為手段,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升級,推廣綠色產品設計及綠色采購,合理選擇和利用資源,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;推動重點行業企業開展減污降碳試點工作,鼓勵企業采取工藝改進、能源替代、節能提效、綜合治理等措施,實現生產過程中污染物以及溫室氣體大幅減排。
政產學研四共贏。凝聚優勢資源,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指導、企業牽頭主導、技術單位全過程支撐、第三方公司投資運維,協同發力支撐“無廢細胞”建設。
以“政府引導、社會參與、全民行動”模式推動生活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建設
生活領域“無廢細胞”是創建最為廣泛、公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類,包括“無廢學校”“無廢小區”“無廢機關”“無廢商超”“無廢景區”“無廢加油站”等各個生活單元。通過教育引導、習慣塑造、體系建設和政策激勵等多維度策略,將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融入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中,從個人、家庭到社區,促進逐步構建起一個更加可持續、環境友好的社會。在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政府引導、社會參與、全民行動的生活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共建共享格局,助力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綠色轉型。
政府引導,規劃先行。制定印發“無廢細胞”建設相關政策文件,明確建設目標、任務、建設范圍,設立專項資金支持“無廢細胞”建設;構建各類廢物的回收體系,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理系統,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,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制度和支持政策,加強廢棄塑料制品回收利用。
社會參與,多元共治。鼓勵企業、學校、社區、機關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“無廢細胞”建設,通過“無廢文化”教育,凝聚民心、匯集民智,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。
全民行動,共建共享。廣泛宣傳,引導公眾積極踐行“無廢”生活方式,推廣“光盤行動”,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,大幅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,積極推動二手商品交易和流通,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,形成“無廢細胞”建設共建共享局面。
例如:重慶市、四川省通過“政府引導、社會參與、全民行動”,加速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“無廢城市細胞”建設。聯合印發了全國首個跨省域“無廢城市細胞”建設管理規程、評估指南、評估細則,共包括15大類18個小類,覆蓋川渝兩省市15個地市,42個區縣;聯合112名專家共建“無廢城市”指導組,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“無廢城市”共建問診把脈;實施貼息政策,每個固體廢物收集、利用、處置建設項目年貼息金額最高達300萬元,貼息年度最長達3年;開展“無廢城市”進學校等宣傳活動和“沿長江看‘無廢城市’建設”主題宣傳活動,及時總結凝練經驗,展示建設成果,助推“無廢”理念深入人心。
以“立足產業、由點及面、融合發展”模式推動農業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建設
農業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包括“無廢農場”“無廢果園”“無廢鄉村”等,旨在努力打造生態循環農業,推廣源頭減量化生產模式,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,拓寬產品高值化利用渠道,發掘鄉村休閑產業功能,健全城鄉融合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。在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“立足產業、由點及面、融合發展”的農業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建設模式。
立足產業,推動生態農業發展。依托自身的自然、文化、產業等優勢倡導綠色發展,形成美麗鄉村亮點和品牌,助推鄉村振興更好更快發展。
由點及面,以試點推動治理體系建設。培養村莊家庭和居民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,推行節制、適度消費的農村宴席,推廣“光盤行動”和綠色餐桌,倡導生活垃圾分類,使用符合標準的農膜;積極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,提高廚余垃圾、秸稈、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水平;構建城鄉融合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,推動農村醫療廢物、廢舊農膜、農藥包裝廢棄物等依法收集處置。
以“標準引領、源頭減廢、綠色智慧”模式推動建筑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建設
建筑領域“無廢細胞”主要為“無廢工地”,旨在通過一系列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措施,加強源頭控制與過程管控,通過推動形成綠色施工和綠色拆除,減少建筑施工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,促進工地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,最大程度地減少外運填埋量,將施工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。同時在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“標準引領、源頭減廢、綠色智慧”模式。
標準引領。編制印發建筑垃圾處理處置、促進資源化利用有關規劃,逐步建立建筑垃圾從源頭到處置的全過程管理體系;配置托底保障設施,完善聯動機制、核準制度、收費制度建設。
源頭減廢。推行綠色建筑、裝配式建造、標準化設計和施工;做好工地生活垃圾分類,建筑垃圾分類分揀、規范堆存;工地臨時用房采取永臨結合,工地采取工程渣土、廢棄泥漿等減量措施,促進建筑垃圾的就地資源化利用。
綠色智慧。搭建建筑垃圾管理系統,運用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輔以電子聯單、軌跡溯源等技術手段,力爭實現對建筑垃圾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閉環管理。
廣東省東莞市在建筑領域“無廢細胞”建設方面成效顯著。其編制發布廣東省首個“無廢工地”團體標準《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》,指導各類建筑施工企業遵守綠色施工、資源循環利用、管理碳排放等措施,努力創建“無廢工地”。同時,以中建五局虎門深物業項目(裝配式)在“無廢工地”建設中的典型做法為案例,通過采用預制疊合樓板、預制ALC墻板、鋁合金模板等措施,減少建筑垃圾排放70%,節約木材60%,節約水泥砂漿55%,降低資源消耗,打造高質量精品工程。另外,依托建筑垃圾智慧化監管平臺,對受審批的泥頭車實現實時監控,借助電子聯單,掌握建筑垃圾產生來源及處置去向,遠程查看建筑垃圾排放工地、運輸車輛、處理場所實時狀況,設置自動預警,發現問題及時查處。
作者簡介:杜建偉,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、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青年拔尖人才、國家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幫扶專家。
版權所有: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
技術支持: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信息中心
通訊地址:廣州市黃埔區瑞和路18號/廣州市天河區員村西街七號大院
郵 編:510535/510655
電 話:020-29119821
微信公眾號